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5-09-11 00:12:12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文章就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三点策略,即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感资源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体现。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很多学生表现出情感冷漠,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们,为人处世能力差,情感道德严重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1]。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怀和教育,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种问题的出现给中职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

一、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佳作名篇,尽管这些优秀的作品风格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包含对家国、生活、亲情、好友及壮丽河山的情感抒发。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例如,语文教材中有散文《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载了母亲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把一个勤劳、简朴、慈祥、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感人至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还有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同样是写自己的母亲,重点突出了母亲那伟大、内隐又不求任何回报的母爱,也正是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感染下,作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就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众多的情感教育素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因而,在中职语文情感教育过程中,中职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极为重要[2]。但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缺乏体验感,致使情感教育缺失有效的载体。针对中职学生,语文教师可以联系一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举办一些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等之类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其从中获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又譬如,在母亲节,教师可以先介绍母亲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然后以“我的母亲”为主题,举办一场小演讲比赛,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演讲当中,然后让学生根据主题与他人进行亲情方面情感交流,由此,既强化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亲情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与作品相关的意境和画面,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3]。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词,作品前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使用叠字的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愁苦凄凉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后面陆续写了梧桐、黄花、细雨、过雁等,将愁绪进行层层叠加,读来让人感慨不已,使学生为作者生不逢时和人生际遇产生深深的同情。这样的一部作品,如果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将大大削弱文章的情感。而如果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亡国之恨和沦落之苦,同时也对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倍加珍惜。总之,情感教学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借助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是实施情感教学的目的。当然,情感教育能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修养,以及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情感教学的实效,帮助中职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福亚.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1):84.

[2]吴小丽,何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xx,2(11):85.

[3]陈丁胜.试论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通讯,20xx(33):43-45.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2

1 情感教育的含义

对于情感教育的含义,许多研究者并没有完整地对此加以分析,对其分析比较全面的有:石中英、王卫东著的《情感教育》一书和陈郁新的《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一文。他们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学生的情感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在《寓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中》中,李增兰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具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就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除了以上较具体的表述外,很多的研究主要是从情感教育的作用反面进行阐述,他们普遍认为: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纽带,具有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能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利于掌握、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2语文课堂上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关键字“情感教育”和“实施”进行搜索,经过仔细的综合归纳,发现大多数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即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方面,从对教材的处理方面,课堂气氛(情境)的创设方面。

2.1从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方面。许多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自己内心必须是丰富的情感大世界,只有丰富了自己,才有情感可传,才能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拓展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得提高情商,以传达丰富的感情。另外,情景的创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一个老师所必须有的。而在牛兰真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陈郁新的《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认为: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情感熏陶,教师还必须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还要求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给学生以亲切感和信任感。同时,教师自己还得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谢珍珍和殷功荣在《 ……此处隐藏21569个字……2.2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以改善情感教育效果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认真备课,在备课时深入挖掘以及钻研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并深刻领悟文章中的客观思想因素。唐代的白居易认为感动人心的前提是唤起情感共鸣,而在现代情感教育中也可以借鉴古人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文当中的情感进行点化,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找出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使自身情感体验得以增强。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篇章主要包含三种情感因素,即大自然情怀、爱国情怀以及生命的赞歌。例如在教授课文《春》以及《死海不死》等文章时,可以对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等情感因素进行挖掘;而在教授《枣核》以及《最后一课》等课文时,则可以对爱国情怀进行培养,以便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深入剖析文章中流露的父子亲情,教育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并学会关怀他人以及爱惜自己。总而言之,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剖析、挖掘,对于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

2.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说”“、写”练习,以培养丰富情感

新课改下的“说”主要指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使语言表达变得规范得体。说话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便让学生通过“说”来表达自身情感。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抽出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演讲的主题则让学生自行选择,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即可;如果学生没有理出演讲思路,则可以提供选题范围,并指导学生选题。

三、小结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说”、“写”练习以及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等,并多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便能够提升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3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课当作只是进行语文教与学的课,它同时还担负着思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有“情”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语文。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语文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著名作家冰心讲过:“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相亲相爱的朋友。”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以交际为主,如果学生不敢或者不愿开口讲,哪怕考试的分数再高,我想这个老师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老师。为了能使学生敢于开口、愿意开口,教师应对他们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多和学生在一起谈心交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优化心理状态,使学生感到有“功”

所谓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所产生的相对稳定而又尚未形成品质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使小学生感到愉快,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学业取得进步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习成功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对问题回答得好的学生说“你真棒”、“好样的”等,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对于回答得不好的学生说“再努力,相信你一定行”等。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不能加以批评,特别是对学习上不是很好的学生更不能如此,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那些学生对学习更不感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课上用浅显的语言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产生成就感,这样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动力。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有“味”

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以满足学生新奇感的心理要求。如通过集中识词,让学生从已感知的语言材料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读音规律,再将读音规律运用于单词的记忆中,使学生感到单词并不难记,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成功的机率。又如,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有时引导学生做游戏,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竞赛,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优势机体的潜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滋味是非常好的。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用”

五、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感到有“礼”

小学的语文特别注重口语交际,因此,它不可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很多地依赖书面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水平。为此,教师应在学习评价上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学初,我就提出了三种平常语文测试的方法:第一种是观察学生,平时的朗读和平时的作业(这是针对品学兼优、口语好并且胆子大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二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学生自由找同伴表演给老师看,平时书上的朗读作为加分项(这是针对语文水平还可以、胆子较小一点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三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书上的内容)表演给学生看或者朗读给学生听(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提出来的)。当然,第一种的分数要高一点,第二种稍微低点,以此类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三种同时进行,教师过一个星期评价一次,选择最好的一种给学生打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受尊重,教师对待自己是非常有礼貌的,连考试都可以让自己选。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